精装房门槛高筑 国内卫浴品牌何时问鼎
摘要:通过市场的观察,2002年,国家建设部发出《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要求精装修住宅在交房屋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2010年6月,上海第一季度卫浴部分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公布...
通过市场的观察,2002年,国家建设部发出《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要求精装修住宅在交房屋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精装房已占全国住房比例的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5大城市的精装修房在所有商品房中平均占比为四成,内地二、三线城市,精装房也不断涌现,深圳等地更喊出今年年底前全装修住宅销售率将达到百分百的目标。
精装房在全国开花,而楼价起伏不定的房地产市场对卫浴消费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只有观望。
现代家居生活中,人们曾一度将客厅、卧室、书房等列为居家休闲娱乐的三方净土。而作为下三路解决场所的卫浴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如今,卫浴间却高姿态地以第四空间的身份挺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主人生活品味的另一象征。而精装修房卫浴间配置的产品就是体现卫浴间在家居装修中所占比重的转变的最直接载体。随着精装房的推出,住宅精装已成趋势,卫浴间的布置也整体趋向统一的简约风格,譬如,普遍都是简单地在几平方米的卫浴间里搭配起三大件―马桶、浴缸(或淋浴房)、或搭配小型浴室柜的洗手盘。
同时,在家居设计里开始普遍地出现“一房多卫”的现象,100平方米左右的精装房,往往就配置着两个卫浴间,一个是家庭公用的,而另一个卫浴间通常都会配置在主人卧室的私密空间里,后者无论在空间大小还是设计上的要求往往都会比家庭公用的卫浴间高,但二者往往在卫浴产品的选择上都是统一的。而躲藏在精装修背后的小小卫浴间,其卫浴产品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数据分析国外知名品牌构筑的城墙
近年来,随着卫浴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卫浴生产地,当前我国卫浴洁具占世界总量的30%,卫浴配件也几乎占了世界总量的35%。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浴设备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越发恶劣的出口环境,使大多卫浴企业朝思暮想,进军国内市场尤其是向房地产市场靠拢,“觊觎”中国快速增长的精装修市场。但在这块诱人的蛋糕面前,许多国内品牌发现他们即便是付出惨重的价格代价,也难得到房地产发展商的青睐。
今年4月9日,由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参与调查,“2009年度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建材采购首选品牌榜”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正式发布,在卫浴洁具类十强榜单中,纳入500强开发商选择范围的卫浴洁具品牌多达107个,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在精装修项目中,首先选用科勒、TOTO和乐家这三大品牌,其中选择科勒比例最高,占到此次调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为30.92%,排名第二的TOTO占14.22%,乐家位列第三,占9.6%。榜单显示,上榜品牌中有8家均为外资品牌,精装修卫浴市场几乎成外资品牌的天下,科勒、TOTO、乐家和美标四大卫浴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占据半壁江山,共同构成卫浴洁具首选品牌的第一梯队,而国内品牌中仅有箭牌、申鹭达、惠达三个品牌上榜。
根据相关机构对重点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的调研,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20强中,万科、仁恒、凯德置地和和记黄埔等精装修项目,均广泛采用科勒品牌,比如高端项目翠湖天地和御翠豪庭等。
无独有偶,9月初,杭州精装房产研究报告出炉,杭州目前的精装修项目所占比例约在15%-20%,“精装报告”对钱江新城、西溪等板块的大多数高端楼盘的卫浴设备品牌(浴缸、花洒、水龙头、洁具)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这些高端精装修楼盘大多采用汉斯格雅或者唯宝的品牌。如金色海岸、阳光海岸、万象城悦府、蓝色钱江、绿城留庄、西溪诚园等。
2010年6月,上海第一季度卫浴部分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公布,结果显示TOTO、科勒、美标、乐家以绝对的优势占据榜单前四位。而在四川,长期以来,TOTO、和成、乐家、美标等品牌一直在高端卫浴工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百年机遇,国内外卫浴品牌纷纷抢吃大上海世博工程这块诱人的蛋糕,在卫浴产品指定供应商竞标的受邀名单中就发现:除了GOBO、IMPERIAL两家外销型企业外,内销为主的八家ROY、TOTO、KOHLER、AMERICANSTANDARD、DURAVIT、ROCA、INAX均被邀请。由此可见,国外知名品牌在开发商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开发商来说,引进世界顶级卫浴品牌也是从品质上增加附加值的有效途径。而事情另一方面的可能性是为了提升楼盘的吸引力,开发商可能会走另一条“捷径”,在与消费者签订合约时,卫浴间的装修产品上写着知名品牌中的高端产品型号,而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却换成低端产品,实现品牌和价格兼得,最终大呼上当的只有不知情的消费者,这样的例子也频频见诸于报道。